企業(yè)名稱:開封市何氏官瓷藝術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胡捷 何世忠
電話:037122919637
手機:18637836092 13007645168
郵箱:hsgc1997@163.com
地址:開封市安遠門大道東京家苑2號樓1號
網(wǎng)址:m.zctzgl.com
開封北宋官瓷鑒定要訣:
鑒定北宋官窯先看造型。
對于宋瓷而言,造型是根本,胎釉是關鍵。北宋官窯一般都屬于祭祀用禮器或陳設器,日用器比較少。多仿青銅器造型而制,很多器物和北宋官窯相似,同樣出自《宣和彝器圖譜》。以前認為官窯無大器,也就是尺寸多在20厘米以下。老虎洞遺址發(fā)掘后,發(fā)現(xiàn)了很多大器器型都在20-30厘米之間。由此可見,老虎洞遺址確實為北宋早期修內(nèi)司窯址,所燒器物以禮器為主,故器型較大。北宋官窯瓷器都有典型時代特征,細查可知。
第 二,看胎。北宋官窯屬于就地取材。杭州老虎洞地區(qū)盛產(chǎn)紫金土。這是一種含鐵成分非常高,同時也含有大量三氧化二鋁成分的類高嶺土。由于氧化鋁含量較高,難以在1300度以下燒結(jié)成瓷。所以,一般都是紫金土和瓷石混合使用。瓷胎由紫黑到紫褐,燒結(jié)程度不高的也有磚紅到米黃色。原因或因紫金土淘洗次數(shù)不同,配比比例不同造成。紫胎造成紫口鐵足的外觀特征,是真官窯的鑒別要點之一。
第三,看釉。北宋官窯的釉屬于石灰釉。由于石灰釉產(chǎn)生了鈣長石,是形成玉質(zhì)感的關鍵礦物晶體,再加上官窯采用素燒瓷胚,然后上釉,再入窯低溫燒制,再上釉的多次燒成方法,使得本來過于稀薄的釉面變得釉厚如堆脂。在多次燒制過程中,原有的石英,長石晶體被破壞,新析晶出的鈣長石,鉀長石等晶體多層次,使得釉面呈現(xiàn)一種瑩潤平靜的玉質(zhì)感。釉有1-4次施釉者。釉色以粉青為上,月白次之,灰青為下。還有深米黃色,這種釉色傳世品不見,但大量出現(xiàn)在窯址中。窯址瓷器多見灰青色,少見粉青,而傳世品粉青為多。這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第四,看紋片。官窯紋片,古籍云:“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者也”。在修內(nèi)司窯址中,多見我冰裂紋和細碎紋。紅如鱔血的紫褐色紋路在元代層比較多見。至于梅花片和墨紋則幾乎不見。古代人官哥不分,起碼證明在南宋早期哥窯類型器物尚未出現(xiàn)在官窯中。傳世官窯多以無色冰裂紋為鑒別要點。部分由于傳世過久被染成熟紅,其本質(zhì)也還是無色紋片。開片的大小是由釉層的厚薄決定的。薄釉開小片,厚釉開大片。燒成瓷器越多的器物開小片幾率越小。紅色紋路的官窯器,目前研究不多,存世量也少,僅見英國和臺北故宮部分藏品。
第五,看底。南宋官窯瓷器底部一般為露胎墊燒和不露胎支釘支燒兩種。早期多為延續(xù)北宋汝窯的支釘滿釉支燒法,墊餅墊燒則露出底足胎色。墊燒器早期胎骨較厚,中晚期趨薄。還有一種支釘支燒和墊燒并用器,應該是過渡時期的器物。南宋后期的修內(nèi)司官窯,極重輕薄,胎骨越來越薄,顯示出工藝越來越精致。從厚胎薄釉到厚胎厚釉,再到薄胎薄釉,薄胎厚釉,官窯器物的工藝越來越好。
第六,看顯微狀態(tài)。南宋官窯顯微鏡下觀察,前人所說的聚沫攢珠,顯微鏡下大小氣泡云集,但這種氣泡無法和明清瓷器上的氣泡相比,實則成分也和明清瓷釉下氣泡不同。多見為鈣長石晶體,也有不少閃爍的亮點,疑為石英結(jié)晶體。釉下出現(xiàn)明清瓷器那種氣泡的非真品。
第七,看紋飾款識。南宋官窯以造型和釉色取勝,一般無紋飾,但也有例外,如蓮瓣紋等,其他紋飾罕見。亦無款識,部分南宋官窯下有款,均為后刻。以乾隆時期御提詩和清宮刻物銘為主。對于其他款識出現(xiàn)者,應當仔細考察其真實性。
以上是北宋官瓷研究基地開封市何氏官瓷藝術有限公司的小編給你整理總結(jié)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信息,可以關注我們的官網(wǎng),查看更多有關信息!